7月27日,中信集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举办科产融创新发展论坛,聚焦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激荡前沿智慧。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张世昕出席并致辞。
吴伟表示,近年来,上海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金融资源集聚等优势,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能力全面提升,创新生态日益完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展望未来,上海将紧抓“人工智能+”战略机遇,着力构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发展新生态,努力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协同发展中探新路、走在前、作示范,在共建共享良性生态上、AI赋能场景落地上、科技金融精准滴灌上实现新突破,与各界朋友共同谱写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未来新篇章。
张世昕表示,近年来,中信集团在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未来将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一是联合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二是开放自身优势场景和优质数据,推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三是综合金融提升“股贷债保”联动供给效率和覆盖面,将全量、全维度的资金链精准嵌入产业链、创新链。四是完善内部模型风险监管、数据权限隔离和伦理治理,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进程。
共话AI for Science前沿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沁平认为,AI、VR在赋能各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推动互联网、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升级换代。虚实融合网是数字孪生、混合现实、具身智能增强学习等新应用需求的共同技术核心,需要AI、VR、5G/6G、新型网络等技术的迭代发展支撑。对VR来说,只具有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3I”特征的VR1.0难以胜任,必须迭代发展为具有“6I”特征的VR2.0,即在“3I”基础上,增加智能化(Intelligentize)、互通性(Interconnection)和迭代性(Iteration),这需要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系统研发。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马健认为,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代行业科研新基建,在药物研发、化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他以晶泰科技为例,分享了晶泰智能自主实验平台通过机器人与AI融合,实现自主干湿实验迭代循环,自动生产和收集高质量数据,打造数据驱动的科研新范式,加速新物质发现。
华智生物董事长兼总裁田冰川介绍,公司融合生物技术、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生物育种智能决策系统“种谷大脑”。其内置育种预训练大模型,可实现重要的功能基因挖掘,高通量表型精准鉴定,基因型到表型的精准预测。决策系统可定制化应用于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等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育种亲本智能推荐、育种后代智能选择等需求,显著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提升我国生物育种的智能化水平。
分享产业实践领先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陆朝阳分享了量子计算发展现状与展望。他表示,量子计算40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跨越小规模演示性科学实验,造出量子计算工程样机,在特定问题求解上展示出超级计算机无法比拟的算力。当前这个拐点已经出现,“九章”光量子计算机多次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国际记录,相关成果已应用于解决图论问题、机器学习、探索量子物态和药物设计等。破解RSA和椭圆曲线加密算法将成为未来战略高地。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围绕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作业进行了分享。她指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大需求者和最大挑战,如何实现大规模高质量交互数据的快速便捷获取、跨场景跨任务的知识学习与迁移泛化等,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通用化、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南钢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瑾彦围绕人工智能重塑钢铁工业新范式,介绍了公司最新成果“元冶·钢铁大模型”。“元冶”从模型集群的视角定义了工业大模型架构,以决策与控制模型集群为“左脑”,感知与认知模型集群为“右脑”上海股票配资一览表,结合“脑枢”集群对任务的理解,推动左右脑协同解决任务,首期已落地20个场景应用,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他表示,欢迎行业伙伴共建共享,共创元冶大模型生态。
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